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1314小说,免费在线网络小说,小说在线-尽在1314novel.com -> 历史军事 -> 汉祚高门

章节目录 辽东东篇3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胡润入镇几天之后,刘群才抽出时间匆匆来见。这一次见面,双方彼此都有几分讶异。

    刘群的吃惊,主要集中在胡润的相貌问题上,辽地虽然偏远,但也不乏以貌取人的积弊影响,像是辽东的霸主慕容氏,多有族人以仪容威武、俊朗著称。

    胡润这个人,原本样貌也只是堪堪可称端正,目盲毁容之后,则就无论怎样的打扮都透出一股煞气,哪怕昧着良心也不可说相貌上有什么可取之处。

    《吴历》所载,旧年江东小霸王孙策受伤后引镜自照,谓左右曰:“面如此,尚可复建功立事乎?”推几大奋,创皆分裂,其夜卒。

    曹魏夏侯惇从征吕布,为流矢伤目,自此尤恨照镜,更厌时人称之盲夏侯。

    所以在见面接触之后,刘群部属中不乏人非议胡润相貌,言无长执姿态,刘群却正色训斥:“大丈夫建功立事,岂独仪容皮囊可量。胡大都督幸从英主,不因小劣见弃,得于镇牧一方,驰骋才力以报君上。这既是胡大都督的荣幸,也是我等辽边群丑敢于自荐的依凭。人之所毁,不过仪容,我等所伤却是气节,天中圣人唯才是举,所用不拘一格,也让时流贤遗不可自弃。”

    刘群这一番话,的确击中这些人肺腑忧思,他们这些流落辽边之人,往年为了生存,或多或少都做过一些事从权宜的取舍,实在称不上是皎皎清白。如今就算感于诸夏复兴的大势所趋,想到旧年斑斑劣迹,也难免自疑踟躇,有的人甚至不敢入洛面圣。

    胡润倒是不知他的相貌问题倒是给这些辽边人众吃了一剂定心丸,不过就算知道了,也不过一哂而已。

    不过与刘群的接触,倒是颇让胡润感到惊喜。早前在离开天中之际,胡润也曾登门向崔卢等南归之人讨教辽边事宜,这二人或作煌煌大言,但所陈多失于宏大玄虚,细品之下则空洞无物,对于实际的问题所涉甚少。

    以至于胡润在离开之后忍不住感慨:“此二者荒年美玉,虽璞质清高,却不充一饥。若刘琨所用者俱为此类人才,盛世或可风流为著,乱世焉能不为鱼肉?”

    正是基于这样的了解,对于仍然留在辽边的刘群,胡润也并没怀有太高的期待。也正是在他的建议之下,洛阳朝廷才决定幽州与平州的疆域划分,刘群就任于幽州之后,将不再直接插手辽边事宜。

    不过在接触一番之后,胡润才发现刘群并不算是一般意义上擅长于夸夸其谈的名门之后,针对辽边事务提出的一些建议也都立足实际,言之有物,能够给予胡润很大的启发。

    比如在收抚与保护辽边流人的问题上,原本胡润的意思是需要普查境内,大凡发现东胡诸夷部落存在监押乃至于奴役、虐害辽边流人的情况,则就重刑惩之,让辽边流人都能受庇于平辽大都督府的保护之下,起码的人身安全与自由能够得到保障。

    但是对于这一点,刘群就有着不同的看法。平辽大都督府既然已经创建,给予辽边流人提供更多保护自然是当然之义,不准东胡夷部奴役诸夏生民这一点也理所当然,若能推行下去,能够在辽边流人们心目中树立起自豪感与归属感。

    不过对于具体的作法,刘群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胡润欲以重刑惩戒此类犯禁夷部,这自然是大国应有姿态,但辽边的情况又有一些特殊。

    辽边开发未足,多荒郊山野,永嘉前后,大量幽冀生民出逃入辽,这么多年下来,究竟有多少流人入辽,根本就无从统计。

    辽边的流人情况还不同于早年青徐侨人南渡,能够在淮泗之间大量聚集,贫瘠寒荒的辽土根本就不适合生民大规模的集聚,所以有大量流人散落于荒郊山野中。其中究竟有多少人被东胡这些夷部招抚圈禁,也根本就无从统计。

    如果平辽大都督府在这个问题上表现的过于强硬且暴烈,诚然能够震慑住这些夷部,让他们不敢再公然欺凌、奴役辽边流人。

    但凡事都有两个方面,这些夷部本身也决不可称为良善,一旦惊悸于大都督府凶威,为了能够免于刑罚,他们会有很大几率销毁罪证,即就是直接杀掉部族中所控制、奴役的辽边流人。如此一来,大都督府的营救之举,反倒成了这些可怜流民的催命符。

    大梁王师军威诚然需要宣扬,但为了那些寒苦流人性命而计,手段的施用也必须要慎重。一刀切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辽边本就人丁稀少,招抚、接纳诸夏流人也是那些东胡部落壮大自身的普遍做法,一旦手段过于决绝,几乎所有的东胡部落都会被推到王师的对立面。

    刘群提出的建议是抓大放小,对于大的东胡部落,可以姿态强硬,限令他们尽快停止对辽边流人的圈禁、奴役,必要时便要采取军事手段。

    而对于一些小的东胡部落,姿态可以放软一些,甚至可以许以一定的利好,让他们充当大梁耳目、爪牙,帮助宣扬王政,让他们主动向大都督府靠拢。乃至于可以通过这些夷部之中的流人人口,去同化、收编这些小规模的夷部。

    “辽边久荒,入治事宜绝难求诉急功。流人漫布此中,也难从速宣抚。诸胡茹毛饮血,但我诸夏人众则农桑久事,生来习此。虽华夷杂居,但若重法劝耕励农,得惠者仍以辽边流人为多……”

    刘群久在辽边,有这样的见识也不意外。辽边流人与诸胡杂居,若真要仔细甄别、完全分离开,耗时耗力不说,过程中的波折与变数也都不可预料。但是农桑作为诸夏生民的本业,若能大力犒奖激励,哪怕是一样的种地,诸夏民众收益也一定会比胡人得惠更多。

    华夏神州,久来便以农桑作为根本,尽管辽边苦寒、发展农桑的性价比远远比不上河北等地,但农桑作为治民根本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

    关于这一点,不独刘群有提及,包括此前金玄恭提给胡润的平辽策略也重点讲到了这些。金玄恭作为慕容皝的儿子,对于辽东慕容部的崛起感受要更加深刻。

    农桑除了可以提供远比渔猎更加稳定可靠的收获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可以通过土地捆绑住人口,从而提供稳定的兵源。

    慕容部在深刻汉化之后,逐步壮大于辽东,对部族力量的调动效率要远远高过了其他东胡部落,即便是辽边寒苦,田产不足,但也能够通过战争的掠夺来获取物资。

    事实上在五胡乱华这段时期,真正保持相对纯粹游牧习性而入主中国的胡人势力,只有一个鲜卑拓拔部所创建的北魏。

    而北魏能够入主中国的背景还在于淝水一战、前秦崩溃,所谓胡亡氐乱,北方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这给拓拔部的南下提供了一个背景基础。北魏南下之后,也在积极进行汉化改革,成为南北朝的起始。

    胡润的平辽大都督府,主要还是专注于军事。所以刘群这些提议,主要还是说给温放之这个新晋的平州刺史听。尽管眼下辽边还是汉弱胡强的局面,但只要能够建立起扎实的农桑基础,汉人成为辽边主导,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刘群并不建议辽边也如河北等各地一般采用屯田养军的开垦形式,因为辽边的自然环境要更加恶劣,亩出有限,一旦优先供给军需,生民将所剩无几。

    如此一来,垦荒对于辽边流人的吸引力便不大,在没有更多惠利条件吸引下,他们大概更乐于作为一个隐户自产自足。

    所以刘群建议平州直接采取河南、关中等各地已经展开的均田制,耕者享其田,鼓励生民开垦,如此才能掌握更多籍户。

    在生民入籍的问题上,刘群又提出一个“妇籍”的概念,妇人也可作为籍户家长造册登记。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已经被诸胡侵占的流人妇女们,这一部分人也可以入籍分田,但必须要以汉人妇女作为户主,享有所有家产的拥有权。

    胡润听到这一建议,便忍不住大摇其头:“我诸夏娘子错配胡丑已是悲哀,王师入此,正应惩恶拯救,又怎么能容许那些胡丑恃恶享利!”

    “大都督壮声,诚是可嘉。但辽边错配者,非止一二,若真一应俱惩,难免骨肉分离,民情悲怆。此中或情或怨,也实在难有绳法裁断……”

    志气是一方面,现实又是另一方面。刘群所说的这种情况,在辽地也是非常普遍,此前汉人流民作为辽边的弱势群体,不乏妇女被胡人侵占而组织家庭。

    眼下若将这些家庭强行拆分开,也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程。舐犊之情,人皆有之,那些妇人们即便怨恨她们的配偶,但又能否对已经生下的孩儿断情绝义?

    刘群提出的妇籍,就是针对那些难舍骨肉亲情的妇人们,既然命运已经无从改变,那么只能进行别的方面的补救,通过政令和武力确立她们的财产拥有权,也让她们的家庭成为华夷融合的一个步骤。

    未来的平州刺史府,将会陆续展开均田、教化等等诸项政令,这些政令所施惠的群体自然是以诸夏流人为主,但是胡人也很难完全排斥在外。而这种华夷组合的籍户,也将会成为胡人受惠的一大途径。

    不过,胡润对此还是有所保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永嘉以来,诸夏深受胡虏虐苦,若真有妇人短视,迷于私情而昧于大义,又何必再救?此令一出,难保不会有胡中凶横目我诸夏妇人为美货,凭此专窃王法惠利,养其豺狼体魄!”

    当然,胡润这么说也只是气话,不忿于诸夏妇人被胡人侵占。但从事实方面,刘群这一建议未尝不是一善法。

    须知胡润本身幼年便流落蛮部,之后能够拜入当今圣人门下建功立业,也是多赖麾下鬼面蛮卒的浴血奋战。胡人若能教化得宜,也未必就完全不能成为王道助力。

    通过妇籍这一形式,将教化胡人的任务拆分到一个个籍户家庭中,长远来看,其实后患还要远远小于那种一整个部族的整编。

    不过接下来温放之的话,倒是大大化解了胡润心中抑郁。

    “华夷杂处,乃是常年积弊。妇籍即立,使我诸夏妇人为东胡家长,而我大梁也可普取东胡妇幼役作奴婢……”

    温放之将他的计划娓娓道来,那就是将众多东胡部落妇人往中原输送,一方面可以补充中原人口的亏空,妇女又可免于暴乱的隐患,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妇女大量流失又可以控制东胡人口的继续发展。

    听到温放之的计划,胡润忍不住击掌赞叹:“难怪临行前圣人嘱我入镇后,遇事不决可多向阳曲公讨教。大计定成,阳曲公果然不愧国士之誉!”

    对于胡润的赞叹,温放之也只是咧嘴一笑,恬不知耻的照单全收,并不觉得这个人贩子计划有什么不妥。

    将东胡妇人作为重要的人口资源向天中输送,这个想法温放之并非谋成于一时。

    中原久经战乱,人口骤减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诸胡祸国的前车之鉴仍未行远,对于接纳胡人内迁,朝野上下俱都持以谨慎杜绝的态度。即便是有,开放的口子也非常小,实际意义并不大。

    早在大业元年,温放之便向朝廷建议,招引东胡妇人内迁,用以封犒功士。但是此前因为限于朝廷在辽边仍然势弱,能够提供的也非常有限,而且当时沟通南北的运力珍贵,也很难大规模挪用于此。

    但是之后皇帝陛下私信温放之,暗示这一想法可行,只是需要继续补充完善。妇女虽然体力所限不如丁男可用,但在一些固定的领域,仍是非常珍贵的人力资源。

    别的不说,一旦这一渠道打通,最起码江东那些大纺织工坊是乐于接收这些人力。而且天中大量新贵门户,也都需要这些东胡奴婢以维持生活。

    辽边生活维持本就辛苦,一些小的部族为了维持存在,妇女也要承担繁重的劳作甚至持械战斗,处境可谓悲苦。将这些人组织起来输送往中原,对于她们本身也绝对是处境的改善,不必有什么道德上的负担。

    因是关于这一点,胡润与温放之这对辽边军政首长可谓达成高度共识,很快便着手推行起来。

    胡润的平辽大都督府是通过惩恶诛罪等军事手段,打击那些罪证确凿的东胡小部落,以掳取东胡妇人。

    平州刺史府则不方便直接出面,温放之只能约谈那些往来辽边的国中豪商们,鼓励他们以财货购买,只要能够将人运回天中,除了本身利得,还能得到州县官府的一定补贴。

    眼下的东胡诸部,绝大多数都还没有立足长远的发展计划,更看不出这是一条糖衣包裹的绝户计,非但没有有所警觉,反而欣欣喜乐于又开辟出一条稳定财源。

    田亩所出贫瘠匮乏,渔猎樵采辛苦危险,但若将部族中羸弱无用的妇人卖给那些中国豪商,便能换取到衣食财货等必需品,这实在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只要仓廪丰实,悍勇能战,大丈夫何患无妻?

    至于那些被族人售卖的妇人们,或是会有一些伤感,但很快这些许伤情就被对天中富国乐土的向往所冲淡。

    据说天中肥田积脂,江河流膏,妇人们既不需要在刺骨寒风中辛苦劳作,天中的男子们也彬彬有礼,不像部落中那些粗鄙男丁,对妇人动辄打骂。当窗纺纱,对镜贴钿,云髻高挽,牛车赏花,这样的生活,谁不向往?

    许多事情,都是需要时间的推移才能彰显出强大的影响。

    大业二年,辽边妇人开始流往中原,影响还仅仅只是不着痕迹。之后这一规模逐年递增,大量东胡妇人进入中原,这其中绝大多数都进入到河南、关中、江东、蜀中等各地,从事着纺织、采茶等劳动强度较低的工技。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直入权贵门庭,鲜卑婢、朝鲜婢也如西域胡姬,于天中人市中并称佳姝。

    当辽边诸胡部对于妇女的流失所造成的新生人口限制有所警觉时,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年之久,平辽大都督府早成辽边庞然大物,已不是他们能够挑战的。而且多数部族悍士被招赘汉家门庭,自有主母悍妻昼夜耳提面命,邻里攀比较量田亩所出,也实在没有心情和精力再去筹谋霸业。

    大业十六年,王师兵入平壤,彻底攻灭高句丽,满城鳏夫,传为一时笑谈。

    ps:辽东篇大约还有两三章内容,主要还是慕容部问题,至于高句丽这些方面,就不继续延伸了。。。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