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1314小说,免费在线网络小说,小说在线-尽在1314novel.com -> 历史军事 -> 皇兄何故造反?

章节目录 第1255章 太子宣诏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第1255章 太子宣诏

    很多时候,局面之所以会僵持,事实上并不是因为难以抉择,而是因为,没有一个有足够勇气的人打破他。

    刚刚的文华殿便是这副场景,众人对于接下来即将见到的局面都心知肚明,但是,太子在旁,更重要的是,是天子命太子在旁,揣摩不清天子用意的时候,众人自然是倾向于暂时闭口不言。

    但是,这种局面必然是脆弱的,因为它极其容易打破,正因如此,它也必然会被打破,王文现在,便是这个角色。

    无论是从身份地位,还是他的性格以及受圣宠的程度,都决定了,他来说这些话,其实是最合适的。

    王文的话音落下,殿中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当中,所有人都在观望,因为说到底,这件事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子圣心独裁,如果说天子顺着王文的话将一切定了下来,那么,自然也就没有任何可再讨论的余地了。

    但是,他们等了片刻,见天子并没有什么反应,于是,勋贵阵营当中,也有人站了出来。

    “陛下,谋逆固然是不赦之罪,但是,臣以为此事毕竟是天家之祸,不宜太过张扬,应当尽量低调处理,此次南宫之变,宁阳侯陈懋,都督张輗等身为主犯,自当斩首示众。”

    “然而张輗并非英国公府主脉,现任英国公张懋尚未及弱冠,并未参与此事,恳请陛下念及先英国公张辅戎马半生,累有素功,免英国公府一门之罪,褫夺爵位,贬为庶人,不予流放。”

    众人循着声音望去,不出意料的发现,张口说话之人正是南宫变乱后异军突起的成国公朱仪。

    不过,他的这番话,却是不由让一众大臣有些深思,目光闪动中,心里又多了几分猜测。

    要知道,朱仪的身份十分特殊,他本是太上皇一党,即便是在这次南宫事变中弃暗投明,可毕竟之前有那么一层身份在。

    所以,按理来说,这个时候,他正应该低调谨慎,和太上皇一党撇清关系才对。

    可偏偏他不仅没有这么做,反而是在帮英国公府求情?他难道真的不怕天子猜忌他吗?

    上首的天子依旧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见此状况,内阁当中又站出一人来,道。

    “陛下,臣觉得成国公所言不妥,虽说此次南宫之事,实乃是天家之祸,理应低调处理,力求能够将影响消弭至最低,但陛下同太上皇本为嫡亲兄弟,向无不睦,如今有此祸事,必是祸心者蛊惑生事,故而,臣以为当重惩宁阳侯陈懋,都督张輗等人,如此方可按群臣百姓之心。”

    这次说话的,是东阁大学士朱鉴,他的这番话一出,众臣的脸上,顿时变得有几分莫名起来,更有人忍不住挑了挑眉,将目光投向了一旁的朱仪。

    要知道,朱仪和朱鉴二人,此前同为太上皇一党,但这次却都没有受到牵连,更有意思的是,在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置上,二人的主张竟然有这么大的分歧。

    仔细一品便可发现,朱仪刚刚的那番话,并没有提及太上皇应负的罪责,他更多的是想要为英国公府求一条生路,但是朱鉴则不一样,他要求重惩张輗等人,但出发点却是,要替太上皇减轻罪责。

    然而,这还没完,二人说完之后,最初开口的王文,又是眉头一皱,道。

    “谋逆本就是不赦之罪,此次太上皇举兵造反,闹得如此沸沸扬扬,如何能够低调处理?遮遮掩掩的,恐怕反倒叫天下百姓觉得个中另有隐情。”

    “至于是否乃祸心者鼓动,亦当经由刑部及大理寺审讯方可有所结论,朱阁老这个时候就言之凿凿,未免言之过早了。”

    “何况,即便是有人鼓动,可此次太上皇勾结内外,私调禁军围攻皇城,更有甚者伪天子诏,意欲控制京营,直逼宫中,如此种种,岂是一句近臣蛊惑可为?”

    不得不说,整个朝廷上下,要论胆大敢说,这位天官大人,可谓是比那帮科道御史还猛。

    他的这番话,就差直接了当的说,别扯什么近臣蛊惑,根本就是太上皇自己心怀不轨,想要逼宫造反。

    应该说,王文说的一点没错,所有人也都知道,他说的没错,但是问题就在于……

    “陛下,臣以为,此事还是不宜太过张扬为好。”

    殿中安静了片刻,工部尚书陈循迟疑着,上前开口,道。

    “谋逆虽是不赦之罪,可毕竟天家有骨肉之亲,陛下向来仁慈宽厚,太上皇为陛下长兄,如今有此局面,臣相信陛下亦是心如刀割,痛苦难当,此心此痛,臣等与天下万民感同身受,此皇家之殇,还是当低调处置,如此,陛下心中可安,万民亦当称颂陛下之贤明。”

    随着陈循出言,殿中已经出现了第四种不同的态度,由此可见,这件事情到底多么复杂。

    从表面上看,陈循的这番话,是在维护朱祁镇,但是,到了他这种地步,又怎么可能无缘无故的说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话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太上皇毕竟是太上皇,陈循的这番话,看似说了很多,其实核心只有一句,哪怕太上皇造反了,他也依然是皇帝的长兄。

    儒家讲究家国一体,作为皇帝,处置一个造反作乱的人,当然没有问题,但是,作为弟弟,哪怕哥哥犯了再大的错,也总归不能下手太狠,否则的话,便会被人议论。

    这个逻辑很无赖,但是没有办法,在危急的状况下,百无禁忌,一切以保证自己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为要,可以不择手段,这没什么,所以,就算是太上皇死在宫变当中,也有无数的理由可以推脱过去。

    但是,当风波平息下来之后,再做什么,就需得考虑后果和影响了,不是说不能做,而是值不值得的问题。

    所以,作为清流出身的陈循,在这件事情上,明显更加考虑的是,怎么处理,能够对皇帝的声名更有好处。

    于是,在陈循说完之后,所有人都不由在暗中点了点头,但是,却并没有人出言附和,而是有不少人默默的将目光转向了上首的天子。

    说到底,这件事情到底该如何处置,还是要看皇帝的意思,不管是太上皇的处置,还是对张輗等人的处置,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会如何割舍。

    如果说皇帝对此事心中怒意难平,所以压根就不在乎那些议论的话,那么从严从重处置,也不是不行,如果说皇帝还顾念着那么一丝兄弟情谊,那么,顺水推舟稍加宽纵,也有可能。

    要是换了旁的事情,那么,他们各抒己见说错了也没什么,可这件事情不一样,万一要是站错了队,在皇帝心中留下一个不佳的印象,怕是以后的日子就要不好过了。

    至于皇帝的态度……

    眼瞧着殿中渐渐安静下来,朱祁钰轻轻叹了口气,随后,便将目光放在了一旁的朱见深身上。

    这个举动,让在场的众臣感到有些意外,不过,就在他们诧异的目光当中,这位太子殿下脸色复杂,上前一步,来到了众人的面前,随后,跟在他身边的梁芳从一旁的桌案上捧出一道诏书,递了过去。

    接着,朱见深展开诏书,道。

    “圣母上圣皇太后懿旨……”

    “先者上皇北狩,朝中殆危,予本深宫妇人,难扶社稷,幸有郕王祁钰临危受命,登基践祚,力挽天倾,保社稷无恙,迎回上皇,护天家血脉,而上皇南还,太子出阁,数年以来,两宫安和,兄友弟恭,天下和顺,群臣用事,国家平安。”

    “岂期阴诡之徒,用心不纯,蛊惑生事,于本月十七日涌入南宫,裹挟上皇欲行复辟之事,扰动社稷不宁,离间天家亲情,此诚万死不赦之罪也,令予痛心疾首,不可胜计,想先皇在时,曾许上皇及皇帝二人永世和睦,相互扶持,今有此事,实予有负先皇重托矣。”

    “今南宫变乱,祸事已生,上皇虽为被挟,亦有乱兄弟之义,失天家之体统,予虽不忍,然不敢有负祖宗及先皇之望,令社稷有损,故即日起,废太上皇祁镇为庶人,囚入凤阳高墙,命永世不得回京,钦哉。”

    文华殿中,朱见深板着一张小脸,声音干巴巴的毫无感情,但却清晰无比的将诏书当中的每一个字都准确的传达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耳中。

    于是,短暂的沉默之后,底下群臣默契的拱手拜倒,道。

    “臣等谨奉圣母皇太后懿旨。”

    既然他们能够站在这里,那么,脑子肯定是转的够快的,太子能够亲自来宣读这道懿旨,就说明,懿旨的内容,已经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而事实上,这样的处置,也的确就是目前来看,最合适的。

    太上皇闹出了这样的事端,想要继续安居南宫当中,是绝对不可能的了,既然如此,那么就只剩下囚禁这一条路,而且,在已经退居南宫,不问朝事的状况下,还能起兵攻入宫城,这足以说明,即便是要囚禁也不能掉以轻心,至少,绝对不能在京城当中。

    那么,凤阳高墙,自然就是最合适的,区别只在于,如何说,由谁来说的问题。

    还是那句话,皇帝毕竟是太上皇的弟弟,所以,处置太上皇于礼不合,所以,这种情况下,由圣母皇太后来下这道旨意,是最顺理成章的。

    先前他们不提,是因为心里其实有些没底,毕竟,圣母皇太后是太上皇的亲生母亲,这种状况之下,让圣母皇太后来处置太上皇,且不说她老人家愿不愿意,万一要是她借机轻拿轻放,那岂不是反过来把他们变得进退维谷。

    现如今,圣母皇太后愿意主动下这道旨意,那么自然是一切好说,不过……

    看着读完了懿旨,又默默的回到原位,低头一眼不发的朱见深,众人的心中,顿时又升起一阵计较。

    宫中有专门传旨的人,但是,太后的这道懿旨,却偏偏就要太子亲自来读,而且,更重要的是,皇帝也没有阻止,所以,这意味着什么呢?

    久经宦海的老大人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

    两个目的,其一,这是要让太子和太上皇彻底切割,这话听起来有些荒谬,血脉之亲,父子亲情,如何切割?

    但是,事实就是如此,这次南宫变乱当中,太子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得知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孤身来到了皇帝的身边,这个举动,不仅让他保住了命,更让他有了可以保住储君之位的希望。

    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如今太上皇事败,太子必会遭到无数的攻讦,这种时候,既想要忠孝的名声,又想要保住地位,是不可能的,所以,哪怕知道是饮鸩止渴,也必须要先和太上皇划清界限。

    这份懿旨,由朱见深来宣布,事实上便意味着他已经彻底放弃了太上皇,唯有如此,才能彻底将朱见深从这次政变当中挣脱出来。

    当然,负面影响也是有的,只不过,这种时候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先暂时保住地位,至于其他的,也只能以后再想办法了。

    除此之外,第二个目的,就是告诉群臣,太上皇已经被废为庶人,囚入凤阳高墙,所以,此事应当到此为止,不可再继续延伸,对太子穷追猛打,换而言之,这是在堵群臣的口,让他们不要继续在东宫的身上做文章。

    某种意义上来说,孙太后的这道旨意,算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舍车保帅之策,而显而易见的是,对于这种处理方式,皇帝也的确默许了,或许是因为,这么做对朝堂的影响最小,又或许是因为别的什么。

    但是,随着这道懿旨的下达,毋庸置疑的是,东宫的储位是暂时被稳定下来了,至少在场的这些人当中,不会有不开眼的,在这种时候再提东宫的事。

    只不过,所有人都更加清楚的一点是,这种局面注定只能是暂时的,太子能够扛得过这一次,未必扛得过下一次。

    对于这位年轻的东宫储君来说,只要他还在这个位置上一天,那么他未来的路,便注定是艰辛无比的……

    ()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