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魔法
武侠修真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侦探推理
网游动漫
科幻小说
恐怖灵异
散文诗词
其他类型
全本小说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1314小说,免费在线网络小说,小说在线-尽在1314novel.com
->
历史军事
->
甲申天变
章节目录 第206章 闹学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第206章 闹学
在冬季到来的时候。赴死军很罕见的停止了咄咄逼人的进攻姿态,各个营头都开始休整和补充。如此一来,弥漫在北方的硝烟就淡了许多。
虽然人们根本就不大关心蒙古草原上的厮杀,可这种混战并没有人们的冷淡而消弭半分,反而打的愈发热闹了,
喀尔喀本就不是什么强盛的部落,并没有多大的实力,在赴死军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成为作战主力的时候,喀尔喀及其联和起来的几个小部落就显得有点儿力不从心了。
好在还能通过“某种”手段从赴死军那边取得一点支援,对于早已经元气大伤的科尔沁,虽然一时僵持,也不至于露出被动的样子。尤其是奈曼部的蒙古人忽然举起了察哈尔林丹汗的旗号,参与到了抗清的队列之中,局面立刻就是一新。
奈曼部当年可是和皇太极一起对付过林丹大汗的,于今看到了形势的变化,忽然就反手倒戈,确实让人想不到。要说再树蒙古汗王的旗号,怎么也轮不到奈曼部。可草原上最基本的规则就是弱肉强食,只要能够在实力上占优,至于打着谁的旗号并没有谁真的会计较这些个东西。
真正有意思的还是察哈尔蒙古各部,这些人虽然脑袋上扣着察哈尔的帽子。其实早就不是当初抗清最为激烈的林丹汗部曲,甚至和当年的林丹汗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反而是和满清关系更为密切一些,并且一直都是为满清效力的。在奈曼部“举义”之后,也“义无反顾”的树起抗清的大旗……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赴死军若是大举北伐,第一个要扫平的就是察哈尔各部。或许也真是因为如此,察哈尔各部才毅然决然的走上抗清道路。这些人本就是松散的小部落联合,甚至还夹杂着一些满洲兵丁,却扛着反清的大旗大声吆喝。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小部落的脸皮之厚,超乎任何人的想象,真正的战斗还没有开始,就伸手向李四这边要支援了。
既然大家都是抗清的“同道”了,支援肯定是要有的,最起码也要意思一下。对于这种看风使舵的小鱼小虾,也不可能真的派遣什么大军或者给出什么强有力的支援,所谓的支援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譬如派遣作战指导人员,或者是给一些教导力量,更多的不是如何提高战斗力,而是协同双方而已。
看着是红火热闹,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大战,无论是打还是投靠。更多的是在站队伍。现在的满洲势力能不能存活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再和他们捆绑在一起,就是在跳火坑,这个时候再不表明态度,可就真的要追悔莫及了。
外面折腾的真是热闹,而整个中原却开始热火朝天的民生恢复。包括北直隶在内,很多地方都在修建基础设施,明年的夏季,一定可以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当然战前的水平也低的可怜,可只要民生能够稳定下来,更奢侈一点的话,若是能够自给自足了,也算是了不起的成就。
人们愈发的开始认识到了打仗的好处,只要不打到自己的头上,外面打的愈热闹,对自己是愈有好处。
吴三桂打四川,和这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却让以前很多不值钱的东西变得金贵了。旁的不说,就说普普通通的皮子,谁家没有几张?可战争一起,吴三桂要打张献忠,张献忠要联合湖北。湖北早他娘打烂了,自己都顾不下自己来,还不得找河南这边的物资?就是那种没有硝过的生猪皮,都有人下到乡下来收购,价钱也划算的很。至于其他的战备物资,价格都飙到了天上去。
这还是算是不值一提的小打小闹,那些个有能力有本钱的家伙,都敢带着族人走出去。不管是把东西卖给吴三桂还是卖给湖北的闯军各部,哪个不是赚的满坑满谷?
至于北边蒙古人之间互相干仗,更让北方的人们笑的合不拢嘴儿。买回来的奴隶就不必说,随时都能卖个好价钱,至于粮食马料盐茶这些走口外的传统货物,都不愁销路。尤其是草原上盛产的皮革毛货,稍微加工一下还卖给蒙古人,这里头的利润不仅丰厚而且稳定。
一直到了浙江的商帮把火炮卖给蒙古人的时候,大伙儿才意识到战争的真正意义——说白了,还是为了钱。
在崇祯年间,就有人把生铁这些禁物输出给敌人,更为夸张的是直接卖火炮给敌人。这种生儿子没有屁眼儿的缺德事情,就是有人去做,当时骂声滔天,朝廷里还闹闹哄哄的要严查此类事件呢,可最后也就不了了之。鞑子就用着有大明标记的火炮打明军,不得不说是一个笑话儿。
如今这种事情再一次重演了,天知道那些重武器是怎么运过去的,可事实就是事实,蒙古的交战双方都有了大明的火炮。
想钱都想疯了,火炮是能随便卖的?出了这种事情,人们真不知道该骂谁去。
赴死军这边也喊的很大声,言辞极厉的要朝廷彻查此事。
无论是朝廷还是赴死军,都明白这事情是浙江福建那边的首尾,谁也管不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喊几声也就算了,不可能从根子上禁止。
这种事情,历朝历代都不稀罕,经历了最初的喧嚣吵闹之后,也就渐渐平息。
尤其是在那些从北边回来的人们都发了财,财帛从来就是最动人心的东西。看着白花花的银子眼珠子都是通红的,谁还有心思理会旁的东西,都一门心思的想着怎么发财呢。
草原上的战争,怎么看都象是为了这些人在打……
一直到遥远的北方下了第一场雪,战争双方才不得不暂时休战,各自后退。
北方算是宁静下来了,江南则到了最热闹的时候。
自古以来,南都就是文风鼎盛的粉墨之地,名家才子辈出,鸿儒大学如江中之鲫,一代又一代风骚人物在文坛上闪耀。
尤其是现如今这世道,外边的李四不怎么重视读书人,赴死军几乎包揽了所有上进的门路。本属于这些个圣人门徒的官位都被赴死军中的那些武弁把持的干干净净。自儒家封圣以来,文人就比武人要高一个档次,千百年来都是士大夫和皇家共治天下,至于那些武人兵将,鹰犬而已。
尤其是在大明朝的中后期,武人的地位简直和一条狗也差不多,六品的文官就敢指着四品大将的鼻子骂娘,武将还得陪笑脸儿,可见文人之地位。
也就只有在这江南文风鼎盛之地,才有文人的活路。十年寒窗为的是个什么?知晓微言大义?哄鬼去吧,还不就是为了奔个好前程?还不就是为了谋取个一官半职的?
可也就是在这江南,还是在天子首善之地,文人们最后的一丝希望也没有了。那些个老派的学官们把持着中枢朝政,就连下边是各部各司都是他们的走狗,那些真正胸有锦绣腹有经纬的斑斑大才反而被排挤出了朝堂。
如今圣天子在位,本是要有几分中兴气象的,可都被这些倚老卖老的学官们给弄的乌烟瘴气。
要是光有这些事情,天下的读书人也就忍了。可好不容易开一回秋闱,一正两副三名主考都是那些老家伙指定。
这事情大伙儿早就听到了风声:开科举也只不过是个幌子而已,其实谁也别想考中。金榜上的人名早就内定好了,都是那些学官的走狗。真正的社稷栋梁不可能进入仕途,这是在断读书人的将来呐。
这种事情也就是风传而已,谁也拿不出什么实实在在的证据。可据说传出这话的人是朝中某位正直之士,实在看不惯这些老学官为了一己之私利就如此的祸国殃民,也不忍这些寒门学子上进无路。这才说了出来。
这些读书种子们,对于这种可靠舞弊之事,从来就是最敏感的,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触动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可这种事情历朝历代都没有断过,要是放在以前,大家也只有干瞪眼傻着急,最多是骂几声也就算了。可是现在不同,天下的读书人多数已经组织起来。大家都成了东社的成员,只要天下的读书人团结起来,就能把朝廷里的歪风邪气给驱散了,还朝廷一个朗朗乾坤……
“为把持朝政为一己之欲,竟混不顾我天下万千学子之前途!十年寒窗昼夜苦读,竟成无用之身……痛心疾首……”钱谦益一边儿说着痛心疾首一边大作痛心疾首的样子:“今我等众志成城,非是为了自身的前途命运,乃要为天下的读书人讨还一个公道回来……”
说着说着,钱谦益自己也有了热血沸腾的感觉,估摸着下边的这些读书人应该更加热血沸腾了吧。
“圣人文章乃治国平天下之要,如今朝中如此糜烂,我等寝食难安昼夜不宁,当奋不顾身一扫阴云……”钱谦益和几个领袖人物都是在大声呼喊:“若使得大闲遗于乡野,为国家之痛,然科举之重为人所操纵,我等岂可坐视束手?”
吴生来自芜湖,已经五十多岁了,读了一辈子的书,每次科考都要前来,每次都是名落孙山之外,眼看着到了黄土埋脖子的岁数,还是白丁之身。再要是考不上,连墓碑上都没有个光彩的称谓了。
真如吴生这般读一辈子的书。确实是不容易,年少的时候还有父母养着,家里就是再苦再穷,也不敢耽误了他的学业,都指望着能够有朝一日金榜题名白鱼化龙呢。可知道父母都逝去,也没有中举,确实让吴生无奈和遗憾。
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就连皇帝都换了好几茬,功名还是遥不可及。以前是父母养着,后来是老婆养着,现在是儿女们养着,这一辈子什么事情都没有做过,都是在读圣人的文章了。结果落了个肩不能担手不能提,成了真真正正的废物。
五十多岁的人了,再做什么也来不及了,只有在儿女们无奈的眼光中硬着头皮继续读书,还期望着能够高中金榜呢。
到了这个年纪,就算是考中了也没有时间再一步步的升迁,所以也不再想着什么报效朝廷之类的念头,完全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不是一无是处的废物,好似是在和自己赌气一般。这些年来,任凭外界如何剧变,也不管什么风云突起,就是一门心思的读书。好不容易盼来了又一次秋闱,才知道科举之事竟然是如此这般的一个勾当。
怪不得自己考了一辈子都考不上,原来这考场竟然是如此黑暗,所有的功名都被人内定好了。如此一来,还考个屁呀,你就是孔孟重生大贤转世,也不可能考的上。
一时间,怨恨之情满胸。一辈子的寒窗之苦,几代人的期盼,都葬送在这些朝廷奸佞之手,心里的这份怨毒还能少了?
吴生五岁启蒙,七岁能做诗,当年也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神童,就连算命的瞎子都说他是富贵之极的命数。那些年里头,吴生父母脸上光彩的不行。哪怕是少年时代的吴生,也是踌躇满志,认为自己必然是蟒袍玉带紫绶金章的阁臣。当时无数的人家都抢着提亲,可吴生就是不肯,说什么“大丈夫功名为就不以为家”的豪言壮语,拒绝了很多美好的姻缘。可一次又一次的考场失利,人们看他的眼光也就变了。使得他不得不接受现实,随便找了个丑女婚配……
一想到当年的壮志凌云,再看看现在的穷困落魄,已经到了须发皆白的年纪,还是白丁之身。并不是因为文章做的不好,也不是因为没有通晓圣人文章的微言大义,而是考场被人给操纵了……
可以说是付出了这辈子能够付出的所有代价,却换来如此下场,诸如吴生这样的读书人,胸中的怒火腾腾而起,稍一煽动,就已不可抑制。
钱谦益也知道自己所煽动的这些人都是郁郁不得志的,心里也明白应该怎么样驾驭他们……
于是乎,闹学罢考的事情就发生了。
辰时不到,正是进场之时,几百考生就就闹起事来。
既然有白发苍苍的老童子生,也有早早就过了府试的年轻生员(通俗的来说,童生和生员还是有区别的,在明清时代,秀才和生员已经不代表具体的身份,而是一种统称,为了行文的方便,会使用这种笼统的称谓,考据当退散——作者按。),谁也说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子事情,这些人就闹腾起来。
偏偏时机也很“凑巧”,在考场之内闹起的时候,外面的读书人也纷纷而起。里应外合之下,素来为读书人所重的科考之事也就成了一出闹剧。
这些人捧着圣人的牌位,打头的几个还抬着从孔庙里搬出来的圣人像,成群结伙的在考场之外汇集之后,竟然又哭又闹的直奔五龙桥而去。
这些穿着长衫的家伙,老的有五六十岁,小的还不到弱冠的年纪,迈着读书人所特有的摇晃步伐,不知道还以为是在扭秧歌呢。
“为朝廷取士,为社稷取才之科举大事,已成哪家私务?大明朝治世垂三百年,圣人门徒凋零如斯,我辈书生已无出路,这就叩请天子圣裁去……”
闹学闹考,这还了得?大明朝几百年来,从来就没有出过这么大的事情,辛苦筹备的科考居然出了这样的事情,还不让天下人笑掉了大牙?
一面派人知会朝中的学官,一面派出府衙差官去阻拦。
如此一来,这些个读书人反正闹的更凶了:“我等手无缚鸡之力,空有怨恨满腔,要打要杀就由得奸佞作祟。拼了这一腔碧血,也要正我大明乾坤……”
几百个各地来的学子,这么又是哭又是闹的,立刻就成了南都城一道别样的“景致”。看热闹的老百姓还以为是哪家有了丧殡之事呢,你看看这哭哭啼啼的样子,不是死了人要出殡是什么?
后来一看抬着的圣人像,仔细听了个清楚,才明白过来,这是闹学呢。
这几年,南都可是什么都经历过,什么样的热闹都见过了。可自打太祖洪武皇帝立国以来,就没有听说过考生闹学的事情。这一回可算是见到了,几百年不遇的热闹要是不好好的瞅瞅,以后几辈子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老百姓天然的就好这个,一看有了大热闹看,又怎么肯错过了?一时间引的众人纷纷侧目,更有许多好事的干脆就跟在后头瞎起哄。
前边传长衫的读书人又是痛哭流涕又是大声呼喊,中间还夹杂不少子曰诗云的语句,后头是一些孩子和闲汉来回走动,怪叫和起哄驾秧子的声音更大。推推搡搡翻翻滚滚的这么一折腾,裹进来的人也就更多……
如此一来,可就真的成了大热闹。
“哎呀呀,这是唱的哪一出?”陈二疤瘌看着滚滚人流又哭又闹,还真看不明白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是读书人的事情:“去他娘的,都是一帮子吃饱饭没事儿干的穷酸。有这闲心思还不如到北边儿鼓捣点口外的货物,也能赚点儿过年的银子,就这么象女人一样的哭闹,能闹出个屁来?”
在加入赴死军以前,陈二就是南都城有名的大青皮大无赖,从来也不把读书人当什么正经的货色。自从参加了赴死军之后,愈发认识到读书始终是给人使唤的料子。男子汉大丈夫,就是不能做顶天立地的大英雄,起码也应该想着多赚点银子,让一家子过上好日子,这么又哭又闹的岂不成了尿不上墙的女人?
因为在未来的几个月之内已无大的战事,所以营官就准了陈二疤瘌的假,准许他回家来看看。
要说陈二疤瘌的那个家,除了他自己之外就没有一个活物儿,根本就没有回来看的必要。这么大老远的赶回来,其实就是为了和三秃子三哥一家人见见面。
三秃子一家对陈二的照顾不少,不是亲人也胜似亲人了。尤其是现在的陈二已经混成了个小旗官,手里也有了点儿积蓄,对于陈二这种胸无大志的市井之徒而言,就算是飞黄腾达了。要是不回来看看,总是有种锦衣夜行的感觉。
虽然是穿着便衣儿,也感觉和这些蝇营狗苟的南都百姓有本质的不同。一种优越感油然而起:“老子陈二也是赴死军的军官了,放到哪里也是个人物儿,比你们这些人岂不是要强的多?当年你们看我不起,现在老子回来了……嘿嘿,要是大帅能打到南都来了,那才好呢,老子先净了这条街……”
大帅打南都,也就是在陈二心里想想罢了。
顺着熟的不能再熟的街道一路走来,竟然有看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其实出去还不到两年呢,但是这种感觉却是真实存在的。
以前混吃等死撒泼放刁的市井无赖比起来,现在的赴死军军官,哪怕是最低级的军官,也算是两世为人了。
连陈二自己都不敢想象自己会有这样的际遇。
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切就好像是在做梦一样,天知道自己怎么就成了军官,莫非冥冥之中真有什么气运那一说?
这么一想,就是陈二也感觉自己是天然生成的英雄料子,只要跟着大帅好好干,说不准哪天就成了将帅之才呢。
陈二斗大的字不认识一箩筐,可大帅的那句名言却牢牢记在内心深处“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不时遇到几个相熟的街坊,这些乡亲一看到陈二,先是愣了一下,立刻就满面笑容的打招呼:“二子,怎么回来了?不在赴死军那边干了?”
“七婶子好,我家大帅准了我的假,我也是回来看看,过几天就要回去,军务繁忙啊,赴死军里边事情多,离了我不行。”
一说起这个,陈二疤瘌把胸脯子挺的足有半天高,肚子也腆着,膀子都尽量的架着,说话的声音也抬的老高,做出一幅大人物平易近人的样子来。
大帅准他的假期?完全就是胡扯,他这样的小旗官,在赴死军中就有两三千之多,李四哪里可能知道他这个小人物。再者说了,他这样勉强算是军官的小人物,手下就之后十一个弟兄,有什么狗屁的军务了?
不过陈二摆出来的架势确实很足,好像他就是赴死军中挑大梁的人物,赴死军要是离了他,就得耽误多大的事情一样。
这种小人物的谎言,也没有什么复杂的动机,完全就是给自己脸上贴金而已。也只能唬唬七婶子这样的老太太。
“哎呀,二子都成了大将军了吧,打小儿我就看你是个有出息的。”
“大将军?还不是呢,不过也快了,快了……”
陈二的小旗官和大将军之间,还有十万八千路的路程哩,硬是把这个老太太唬的信了,又说了几乎恭维的话儿,也就走了。
这让陈二的自尊心得到了一个小小的满足,愈发坚信当年加入赴死军是这辈子最明智的选择,要不然这些老街坊能有这么敬仰的眼光?
三秃子和陈二和亲生的弟兄也差不多,根本就用不着拍门,如以前一样推门就进。
“三嫂子,我三哥哩?”
“二兄弟?”三秃子的婆娘愣了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立刻就咋咋呼呼的大叫起来:“当家的,还死在屋里干啥?快出来看看哪,二兄弟回来啦。”
这一声叫喊让陈二疤瘌顿生亲切之感。
从小就一起长大的三秃子听到呼喊,光着个脚丫子就从屋里蹦了出来,见面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兄弟,你怎么回来了?是不是吃不了赴死军的苦做了逃兵?”
“逃兵?”陈二疤瘌哈哈大笑:“不是,不是,是长官准了我的假期,我回来看看哥哥嫂子!”
“敢情好,敢情好,还惦记这我哩,”三秃子伸手就把陈二往屋里拉:“兄弟你可算是走上正道了,在哪里混的怎么样?”
陈二象是回了自己家里一样,一屁股就歪在床上:“混的还不错,是个旗官,不过也快升了,我估摸着过了这个年,就能当队官了。”
“行,”三秃子大赞一声:“兄弟真是好本事,赴死军里边儿果然是发旺人的地方。对了,兄弟,有个事情我刚想找你说哩。”
“是这么回子事情,如今这边弄织造的都发财了,我也想着弄架子织机,和你嫂子侍弄着……”如今的江南织造业最为发达,各种织造作坊林立,一些大的作坊规模更是恐怖,都有上百张织机之多,可是日进斗金的勾当,由不得人不眼红:“可家里也没有几个积蓄,我也和你嫂子商量过了,想着动一动你留下的那些钱,兄弟你看……”
“什么你的我的,拿就是给哥哥留下的,你和嫂子照顾我这么多年,咱们兄弟之间谈不上什么钱不钱的。”陈二虽是个无赖,却很有几分硬铮铮的光棍气概,大笑着说道:“我这一遭回来也就是为了这个事情,弄织机有什么稀罕的?累死累活能赚几个小钱儿……”
“兄弟你是不知道哇,那织机可是能赚不少的……”
陈二一摆手,大笑道:“织机都是从淮西过来的,能赚多少我心里还不清楚?再着说了,那个东西就是以多为胜,没有百十张机子发不了大财……”
陈二疤瘌说的也是实情,江南的制造业虽然发达,竞争也是同样的激烈,没有一定的规模和资本,根本就不够看的。别说是赚钱,亏都不知道亏在什么地方了。
“哥哥,我这边有个发财的路子,可惜我身在军中,不方便弄,所以才回来只会哥哥一声。”
“真的能发财?能赚多少?”
陈二笑道:“本钱算我的,关系门路我也有,只要哥哥你敢干,比你弄十张机子也强,要是赶上好时候,一下子就能赚出几辈子的吃喝来。”
“有这样的好事儿?”三秃子一想到陈二在赴死军中的关系,立刻就来了兴致。全天下的都知道赴死军是生财的活财神,只要靠上了这颗大树,想不发财都难。那些冒着巨大风险北上的浙商,贩运一批奴隶回来,就能赚下金山银海。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没有这样的本钱和规模,有些想着小打小闹的,带着银子去北方,连个尸首也找不到。
要是有了赴死军这层关系,可就简单多了。尤其是赴死军中有这样贴靠的兄弟,还是个“军官”,什么样的路子走不开?
“孩子他娘,你去街上买点酒肉,我和兄弟有正事儿要商量呢……”
“别介呀,让嫂子忙活什么?咱们一家子都出去吃,找个好的馆子,咱们也风光一回。”陈二疤瘌哈哈大笑着说道:“要是放在以前,那些大酒楼大饭庄,咱们是只敢看不敢进,现在咱们兄弟也对付了,捡着好的吃喝去……”
陈二疤瘌到底有多风光,谁也不清楚,不过赴死军军官这个光环之下,应该也是个大人物了,就算去一趟一顿饭十两银子的饭局,也不算什么夸张的事情。
领着老婆孩子,陈二疤瘌兄弟二人把下巴颌子都扬了起来,俨然就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三秃子也是意气风发,见到相熟不相熟的拉住人家就开始介绍:“陈二,我兄弟,现在是赴死军的军官了,是军官,不是小兵……”
在人们恭维和崇敬的目光之中,所有小人物的虚荣都得到了满足。
街道上闹学罢考的读书种子们折腾的正欢,也不知道是谁的主意,还雇了好几帮吹打班子,乌里哇啦的锣鼓家伙,那叫一个热闹。几个有点名望的书生正做大声疾呼状:“圣君为幸进之辈蒙蔽,天听不畅,我辈圣贤门徒空有忠君之心,已无报国之门……”
“科考舞弊,暗无天日。”
“我等恳请诸位父老为证,定要圣上撤换考官。若不如此,我等宁可守白丁弃科考,也要和朝中奸佞周旋到底……”
看着这些吐沫星子横飞的长衫文人,陈二疤瘌忍不住的说道:“喊个什么劲儿啊,真要是不考就赶紧回家去,做工种田干点什么不好?偏偏想着要当官儿?要是真想报国,早从军杀鞑子去了呢。”
来到附近一座堪称奢华的酒楼,七七八八的点了许多见也没有见过的佳肴美酒,坐在富丽堂皇的雅阁正中,听着店伙一口一个“爷”的称呼,仿佛是成仙一样。
“娘们家家的,别象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土包子一样。”三秃子小声的嘟囔着,阻止了老婆四下张望好奇的目光。
家里的孩子可是不管不顾,几乎爬上了硕大的饭桌,也不管是鸡鸭鱼肉还是细致的点心,摸到什么就吃什么,饿死鬼一般:“二叔,这里的东西就是好吃,啥时候咱们再来吃过?”
“再吃?”陈二疤瘌抚摸孩子的小脑袋瓜子:“好说,你爹这会要是发财了,你天天过来吃喝,哈哈。”
“指望我是不行了,还得指望兄弟你,等你啥时候成了大将军……”
“大将军什么的都是命数,当兵打仗的,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战死了。”陈二疤瘌一点儿也不忌讳这个:“要是哪天我死了,还指望这孩子给我扶棺扛幡呢……”
“呸,呸,不吉利。”
“有什么吉利不吉利的?我们赴死军不忌讳这个。”陈二笑着说道:“哥哥嫂子也没有拿我当外人,始终看我是自家人,我心里清楚的很。可也不能全指望我呀,哪天我要是万一那啥了,总也得留下点儿东西不是?”
“欢欢喜喜的,说这个干啥?”三秃子岔开话题:“兄弟你也说说,是怎么个发财的路子?是不是要去蒙古那边贩卖奴隶?”
“嗤……”陈二从鼻子里笑了一下:“不是,我这个比贩运奴隶要好的多。”
在江南人心里,就没有比贩运奴隶更加赚钱的了。
“那到底是啥买卖?”
陈二疤瘌并不着急摊牌,而是笑呵呵的说道:“嫂子可吃好了?”
“嗯……吃好了。”
陈二从怀里摸出两小角散碎的银子:“嫂子带着孩子去街上转悠转悠,我和哥哥要说几句体己的话儿。”
婆姨差异的看着二人,带着孩子出去。
连老婆孩子都不能知道的事情,实在是紧要的很了。看着陈二疤瘌严肃的神色,三秃子也感觉到了这事情定是非同小可。绝对不是贩运奴隶这么简单了。
陈二疤瘌很小心的把房门关上,确认四下无人之后,这才附在三秃子的耳边低语几句。
听罢了陈二之言,三秃子脸色顿时大变,惊道:“湖北,和闯军做买卖?我可不敢……”
“我的哥哥,你小声着点儿,也不只是做买卖,这里头还有别的事情哩。”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
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
复制本书地址,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